“全面新利luck官网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发布时间:2024-10-06 20:48:07    浏览:

[返回]

  2023年11月20日10:30,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民政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能,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有力服务了现代化河南建设大局。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重点介绍我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省民政厅,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民政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民政部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有关工作与大家交流。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切实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以建设“幸福民政、活力民政、文化民政、法治民政”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民政建设,有力服务了现代化河南建设大局。

  一是突出普惠均等,养老服务更加优质。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省60岁以上人口1862万,占常住人口的18.9%,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呈加速上升态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五级书记抓养老”的工作机制,两次召开高规格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我们坚持政策机制体系化,形成了“两条例、一规划、两意见、多措施”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了30多个重磅政策,制定20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我们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在城市实现了建制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推动200多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农村和家庭提供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已建成了农村幸福院1万多个。同时,为6万多个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支持服务运营多元化,鼓励各地采取公建国营、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灵活机制,引进和培育有实力、有爱心的养老机构、医疗康复、餐饮、物业、家政等企业,积极发展多业态养老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我们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评定40多个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立200多家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构,5.8万人取得养老服务人才技能证书。我们推动产业发展项目化,建成一批集养老、医疗、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养老社区,发展“辅具+养老产品”制造业,承办中部投洽会大健康养老产业活动、全国辅具和老年产品展会,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今年3月,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表彰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在我省召开,对我省养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扩围增效,兜底保障更加坚实。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时刻将困难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低保特困保障标准。目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30元、44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发放,有力保障了350多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17.3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136.8万已脱贫人口、38.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进行兜底保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430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对3.8万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发出风险预警,开展入户排查走访,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全省临时救助13.7万人次,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

  三是突出精准精细,福利服务更加贴心。残疾人服务保障持续强化。为210万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线%。大力推进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年内预计新增床位4.7万张,让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能够得到专业的集中照护,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儿童关爱保护更加有力。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将适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了教育保障和控辍保学范围。将原有的36个儿童福利机构整合优化为25个,更好地为孤儿提供“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工”一体化服务。市、县两级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32个,乡镇(街道)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766个,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积极作为。引导全省45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1300多个项目,投入款物近5亿元。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广大社区社会组织累计开展3.2万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群众490万人次。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2万余个,设立见习岗位1.9万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700多场次。

  二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激发基层善治活力。印发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村级工作机制、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村级组织证明事项等4个指导目录,建成了100个功能定位明确、服务设施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事项规范的社区“居民会客厅”,城市社区管理更加规范。我们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个街道社区作为“微公约治理”试点,健全微公约协商、执行、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向纵深发展。

  三是提升智慧民政水平,强化数字赋能增效。深化“互联网+民政服务”理念,推动更多民政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就近可办”。特别是建设了集指挥调度、服务、管理,监督功能为一体的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成全省统一民政数据中心,实现全省低收入人口、婚姻登记、社会组织、区划地名、养老机构、儿童福利信息等数据汇聚并动态更新,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传递“指尖上”的民生温度。

  一是弘扬以“助”为乐的慈善文化,全民慈善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广泛宣传福利彩票公益慈善属性,截至10月底,河南销售福利彩票51.2亿元,连续6个月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我们在全国创新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目前已建立专项基金187家,救助困难群众5.6万人,实现了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我们发挥民政社会工作服务站联系群众、贴近一线的专业服务优势,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一社区”五大领域,实施“河南社工千站暖万家”行动,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

  二是弘扬以“俭”为尚的婚丧文化,新时代文明新风持续倡树。针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探索婚俗改革,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建成市县乡公益性公墓1400多个,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文明殡葬蔚然成风。

  三是弘扬以“史”为源的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顺利完成“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考察工作,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加强省、市、县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强化边界纠纷隐患排查整治,为“平安中国、平安河南”建设贡献力量。在国内首创“行走边界,读懂中原,平安豫界行”大型融媒体宣传,网络点击量超过1亿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加强新时代法治民政建设是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层面民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不少配套政策措施,民政工作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特别是近两年,面对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慈善等领域的新形势、新需求,我们加快立法步伐,以良法善治护航现代民政建设。一是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有效破解了养老服务“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服务如何优质便民”等堵点难点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二是推动修订《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力求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对慈善工作的关切,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列入立法调研项目,下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加快研究实施办法,推动《慈善法》在我省落准落细落实,夯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之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之所为。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民政力量。

  谢谢余厅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今年,我省将“对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纳入了省重点民生实事,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度和成效如何?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提升其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养老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养老工作的重视。按照民政部任务安排,“十四五”期间全国完成200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河南省将完成21.4万户,占全国任务总量的10.7%,居全国首位。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制定方案。去年,省民政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通知》,明确了改造对象、内容、程序等,要求严格规范申请、评估、改造、验收、监管等工作程序,实行“一户一策”“量体裁衣”,最大限度增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二是分解任务。今年初,按照各地老年人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将完成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细化量化任务。在主题教育中,将此项工作纳入了河南省“为民解忧办实事”民生项目。全省各地均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当地的党委政府年度民生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三是明确程序。我们始终把实施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各地严格把控对象认定、项目实施、工程监督、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细化需求评估、改造施工、质量验收、满意度测评和归档管理等流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是筹措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仅2023年省以上财政就投入补助资金1.9亿元。同时,开封和焦作获批2023年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争取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及服务补助资金5164万元。

  目前这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是,截至2023年10月,我省已改造完成67265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2%,已提前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下一步,我省将从五方面完善工作措施。一是拓宽兜底“广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适当拓展改造对象;二是保证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水平,科学确定本地区政府补贴标准;三是体现改造“温度”,坚持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对于改造项目中不符合改造对象需求的,主动征求改造对象意见后,及时调整改造项目;四是提高改造“精度”,针对改造对象分布分散,“一户一策”入户评估、施工、验收工作量大的实际,指导各地动态调整任务指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相对集中地域集中连片实施改造;五是保持改造“热度”,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展示、流动宣传车等方式,讲解改造目的和配置推荐清单,让群众自愿改、主动改,让适老化改造更有成效、得民心。谢谢!

  想了解一下,近年来省民政部门针对婚俗改革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推进?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从2021年开始,按照民政部的安排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组织实施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省共有2个国家级、33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婚俗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目的是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厅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通过实地调研、视频调度、定期通报、选树典型等方式积极指导实验区改革创新。目前,各实验区亮点纷呈,成效丰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立了一批好机制。各实验区都成立了由当地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职能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商丘市宁陵县作为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连续两届县委书记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在33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中,开封、濮阳、南阳3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域申报为省级实验区。濮阳市将婚俗改革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台账强力推进,效果明显。南阳、焦作、许昌等地还出台了党员干部操办婚嫁实施办法。这些机制为婚俗改革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创树了一批好典型。省民政厅联合省文明办、省农业农村厅、团省委、省妇联在全省选树了55个事迹突出、代表性强的婚嫁“新事新办好家庭”,在全省予以通报表彰。各实验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感化群众,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

  三是创建了一批好载体。各实验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积极创新文宣活动形式,搭建多层次、广覆盖、便捷化的宣传平台。开封、安阳等地把举办集体婚礼常态化、制度化。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为新人颁证,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为新人集体举办庄重、文明、节俭的婚礼。新乡市开展了“我眼中的新时代婚礼”短视频大赛。新野县编排戏剧《简易婚礼》,范县创作戏曲《石磨的婚事》,开封市禹王台区建设了河南首家婚俗文化纪念馆。这些载体为婚俗改革注入了青春活力。

  四是创造了一批好品牌。鹤壁市山城区打造了以婚姻家庭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爱情小巷”,小巷里有婚姻登记中心、青年人创业中心、相亲中心、未来邮局、咖啡店、婚纱礼服店等实体,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焦作市博爱县建立了一支以宣传传统国学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队伍,为不少新婚家庭解决了情感问题。宁陵县各村都建立了移风易俗馆和宴会大厅,婚宴随礼统一标准,婚事新办、勤俭节约蔚然成风。这些品牌为婚俗改革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履职尽责,守正创新,努力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机制建设,让婚俗改革长效化;二是强化设施建设,让婚俗改革现代化;三是强化思想建设,让婚俗改革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强化品牌建设,让婚俗改革社会化。谢谢!

  失能老年人是最需要照护的困难群体,请问我省在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根据全国“七普”数据,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量的16.2%,我省有302万。对他们的照护牵涉老年人家庭成员大量精力,是他们最大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加强对失能老年群体的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近两年来我省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是把底做“实”。通过近年努力,全省156个县(市新利luck官网、区)均建立有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供养为主的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能够实现全县失能特困人员“应养尽养”。所有乡镇特困供养机构均实施了提升改造,基本具备对轻度和中度失能人员托养能力。“十四五”期间,县乡特困供养机构逐步向周边社会老年人开放,转型为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近期中央财政已下达1.9亿元资金,今后将对低保家庭中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让更多困难老年人得到专业照护服务。

  二是专业做“优”。聚焦社会上失能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新利luck官网,优先支持养老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将护理型床位占比纳入“十四五”考核指标,在对养老机构开展等级评定时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不断提升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达到59.2%,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到466家,失能照护能力显著提高。

  三是居家做“活”。聚焦失能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全省673个街道全部建设50张床位以上、能够实现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街道综合养老中心,提供长期托养、短期托养和日间照料功能,既具备养老机构的托养功能,又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在家门口。一年来街道养老中心已入住2万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平均托养30人。在街道之下全省733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一些老年人集中的大社区具备为轻度、中度失能老年人提供辅助照料和日间看护功能。在社区之下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并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为此,全省投入1.5亿元实现所有省辖市全部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家就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点单式”上门服务,让专业机构养老延伸到社区、连接到家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全省老年人急难愁盼,从照护服务机构长护险及其它社会保险、照护人才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有地方养老、有钱养老、有人服务养老的现实问题,构建务实管用的失能照护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次感谢大家对养老事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请问,河南民政部门将如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谢谢。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关注!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保障的困难群众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低收入人口430.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7%,其中城乡低保对象303.1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28万人、刚性支出困难人口10.5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其他低收入人口40.7万人。全省民政系统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一是优化救助政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超前谋划,早在去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 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的实施意见》,细化低收入人口认定措施,拓展专项救助范围,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持续深入。省民政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适度放宽低保准入条件,细化渐退期、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给予更多倾斜,17.3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有序扩大低保等社会救助覆盖面。

  二是加强动态监测。优化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功能应用,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与人社、医保、教育、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数据比对,动态监测295万户低收入家庭,对4.5万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发出风险预警,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救助,初步实现了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数据扩展到12个部门41项,市级核对业务向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领域延伸,共享数据达到60余项,持续提升救助精准度。

  三是创新救助模式。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救助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临时救助13.7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6亿元。充分发挥慈善等社会力量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187家,筹集资金9017万元,为5.6万遭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帮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新利luck官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增强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让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谢谢!

  我们了解到,漯河在开展困境儿童精细化服务保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请介绍一下漯河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谢谢。

  新利luck官网

  感谢你对困境儿童群体的关注。近年来,漯河市扎实履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兜底监护职责,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精细化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工作中,我们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超前谋划,按照“双站同建共享”的思路,全市60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未保站同时建设、同时挂牌使用。每个站点配备2名驻站社工,建立入户探访、心理干预、应急处置、跟踪服务等制度,以困境儿童为重点服务群体,以开展信息排查、落实强制报告、提供专业服务、链接社会资源为重点服务内容,提供教育支持、心理疏导、安全自护等帮扶服务。

  二是在政策宣讲上,村居儿童主任、民政社工走村入户,深入开展“儿童福利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通过组织宣讲会、编排小剧目、制作抖音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实现了全市1364个村居宣讲全覆盖。由社工拍摄编制20期“小漯说未保”短视频,突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收养政策的解读,点击量达30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在探访摸排上,我们对社工的服务指标中明确,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每年探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全覆盖基础上不低于200人次。探索建立三级探访工作机制,根据困境儿童需求程度分为“重点跟进、定期走访、一般关注”三类,建立一人一档,通过不间断的探访摸排,落实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开展专业的关爱帮扶。

  四是在专业服务上,乡镇(街道)民政社工发挥“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作用,通过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比如,郾城区社工站链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项目资源,发起“故乡的孩子”--梦想小屋改造特色服务项目,为困境儿童提供居所改造、心理疏导、能力拓展等专业服务,使关爱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五是在活动开展上,创新实施“圆梦一家亲”计生特殊家庭和散居孤儿互补互助精神关爱项目,178名民政社工、60余名计生特殊家庭志愿者用心用情关爱散居孤儿。该项目被评为2022年度河南省“我为群众办实事”100个群众满意度高的实事之一,在全省2023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发挥“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三位一体作用,推动村居723个“儿童之家”良性运行。开展“微心愿”征集、“乐动乡村”音乐教学志愿服务、“儿童之家”公益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全市受益儿童10万余人次。

  总之,通过政社协同,漯河市困境儿童服务保障社会化、精细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今后,我们将牢记使命、持续用力,为全市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谢谢!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民政厅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新利luck官网

  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持续关注和支持我省民政事业发展,聚焦“幸福民政、活力民政、文化民政、法治民政”,充分展示各级民政部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的举措成效,讲好新时代民政故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好地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营造温暖明亮的舆论氛围!

搜索

网站地图